作为中国原创职业搏击赛事的标杆,“昆仑决”自2013年创立以来,通过多维度媒体布局构建起辐射全球的传播网络。其播出平台的战略选择,既反映了中国搏击产业生态的演变轨迹,也揭示了体育赛事IP在内容分发领域的运营智慧。本文以江苏卫视、CCTV5、青海卫视三大核心平台为切入点,解析昆仑决赛事传播体系的构建逻辑。
一、平台布局的演进逻辑
昆仑决的播出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青海卫视筑基期(2014-2015)、江苏卫视扩张期(2015-2016)、CCTV5品牌升级期(2016至今)。2014年1月25日,青海卫视直播曼谷首战,开启中国搏击赛事国际化转播先例。该阶段平均每场赛事覆盖人群约3000万,为初创品牌赢得基础曝光。
2015年转战江苏卫视后,每周日下午16:00-18:00的固定时段形成收视惯性。数据显示,2015年赛事平均收视率较青海时期提升47%,同时带动江苏卫视体育类节目市场份额从3.2%跃升至6.8%。这一阶段通过20余个地面频道同步覆盖,形成“卫视+地方台”的立体传播矩阵。
2016年12月登陆CCTV5具有里程碑意义。每月首周周四22:15-24:00的编排策略,既规避了NBA、欧冠等国际赛事的黄金时段竞争,又精准锁定核心体育受众。据央视索福瑞数据,首播赛事触达观众达1.2亿人次,品牌溢价提升超过60%。
二、平台定位的差异化策略
江苏卫视侧重大众化传播,其周播模式培育出稳定家庭观众群体。2015年常德站、广州站等系列赛事直播,通过综艺化剪辑(如选手VCR故事线、明星解说互动)使搏击收视群体女性占比从12%提升至28%。2025年怀柔站更创新引入“搏击+音乐”跨界模式,无有乐队的重金属摇滚与擂台对抗形成情绪共振,开创体育娱乐融合新范式。
CCTV5则承担专业背书功能。其转播的昆仑决综合格斗冠军赛(原笼斗之夜)采用国际主流MMA规则,技术动作解析时长占比达35%,显著高于卫视版的18%。张伟丽、闫西波等职业选手的竞技表现通过国家级平台放大,推动中国选手国际排名平均上升17位。
青海卫视作为试验田,在2014年完成三项关键突破:两周双赛的极限运营测试、百万级单场奖金的商业模式验证、WBC/WCK/WLF三大国际组织认证体系对接。这些经验为后续平台升级奠定基础。
三、传播体系的生态构建
新媒体平台构成重要补充:爱奇艺全网独播策略实现内容长尾效应,2019年赛事点播量突破8亿次;西瓜视频通过UGC二创内容衍生出32个相关话题,累计播放量达24亿。2025年推出的“武道江湖市集”等线下场景,将播出时段延伸为全天候体验经济。
国际传播方面,通过欧洲体育频道(Euro Sport)、法国电视台等76国渠道,昆仑决构建起覆盖15亿人口的播出网络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海外版节目采用“文化注释”模式,每场插入3-5分钟中国武术史讲解,使海外观众认知度提升40%。
四、平台协同的产业价值
三大卫视与新媒体形成“金字塔型”受众结构:CCTV5锁定重度体育迷(约占35%),江苏卫视吸引泛娱乐群体(约45%),青海卫视及地方台覆盖区域市场(约20%)。这种分层运营使广告客户可精准选择投放组合,某运动品牌通过跨平台投放实现ROI提升220%。
赛事制作技术也随平台升级迭代:江苏卫视采用8机位拍摄+虚拟现实包装,CCTV5版本则升级为12机位+360度环拍系统,关键动作回放精度达0.1秒。这些技术创新反向推动竞赛规则完善,如2024年起实施的“三维裁判评分系统”便源于多视角捕捉需求。
五、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
当前面临三大挑战:UFC等国际IP的版权竞争压力、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时长的争夺、Z世代观赛习惯的改变。昆仑决的应对策略显现出前瞻性——2025年启动的“IBA·昆仑决世界杯”实现拳击与踢拳规则融合,并与深圳卫视达成年度8场赛事转播协议,试图打破搏击赛事类型边界。
从产业趋势看,播出平台正从渠道属性转向生态节点。怀柔站的“影视基地+赛事+旅游”模式,将单次赛事传播转化为持续文旅消费。这种“内容-场景-商业”的闭环构建,或将成为体育IP价值挖掘的新范式。